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王驾(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宫归隐。有诗集6卷,《全唐诗》存诗6首。诗风淡泊恬静,真切纯朴,平中见奇,饶有诗味。其《社日》写春社活动,表达了自身对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张

王驾

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张

①社日:我国古代农民祭祀土神和五谷神的节日。春秋季各一次,分别为“春社”和“秋社”,时间约在春分和秋分前后。②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山中有湖,相传晋人曾在此养过鹅而得名。我国江南地区流传甚久的祭祀土神和谷神的春社、秋社活动,在古代诗篇中不乏吟咏,如陆游的《游西山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杨万里《观社》“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张

鹅湖山

表现了一种在急促旋律中热烈的节日气氛,让读者追随着春社的节奏激动不已,然而王驾的《社日》却是从春社活动的侧面“敲边鼓”,正如钱钟书所谓“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风的姿态。”从平静处着手,用极简约的笔触像中国画构图留白似地让读者用想象填充画面,收到了此类诗中难得的艺术效果。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张

古代春社

开篇“鹅湖山下稻梁肥”,用散点透视法摄取了一派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鸭鹅成群凫水以嬉,水稻高梁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不音一幅以白、绿为基调的大写意风俗画。

紧接着,镜头向村舍聚焦“豚栅鸡栖半掩扉”,肥猪满圈、肥鸡溢,耐人寻味的是“半掩扉”,村民们急匆匆地赶赴社目活动,家门半开虚掩着并不担心出现意外,形象地描画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风景,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化的追求。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张

鹅湖山下稻梁肥

在信马由缓般的极纯朴极静谧中“桑柘影斜春社散”,夕阳西下,日色向晚,桑树柘树的影子拉得很长的时候,祀神庇祐丰年,开展竞技活动,聚餐狂欢,藉此娱乐的春社结束了。至此,读者才对全诗有所把握,并为点题的最后一句作了充分铺垫。正欲探寻结论时,结论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注“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张

柘树

参加社日活动之踊跃、情形之普遍、情绪之热烈用一个“醉”字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自然而然地会去想象村民们作社、观社是何等兴高采烈,正因为高兴难免贪杯,而醉的底蕴既是作社、观社活动,更是稻梁肥、豚栅鸡栖、桑柘影斜的丰收喜悦。

通过侧面描写取得了正面描写难以达到的效果,比之《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晶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实在是异曲同工。

社日王驾翻译赏析(社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张

陌上桑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古瓶歌》中说“听到的声音是美好的,听不到的声音更美。”一个“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细节超越了对春社活动本身的描写,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用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比较贴切的。

参考资料

《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