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是根生土长的雷州市禄切村人。我父亲有五兄弟,我有4兄弟,还有3个姐姐,父亲的每一位兄弟也一样繁枝茂叶,用农村的话来讲,就是人丁兴旺。父亲那代人,大家都很穷,但他们骨子里很重视教育,包括子女的学历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也就是家训。大家通过努力,都走上了各行各业,在我读到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堂叔官至雷州市副市长。我们幼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父辈很担心我们在外面品行不好,惹是生非。经常教导我们,兄弟之间要惺惺相惜,邻里要和睦,团结同学,待人真诚谦让。特别是教诲我们做人要谦让方面,不但跟我们说过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未称帝前,心无旁骛,不与兄弟在京争权夺利,心甘情愿安于边境一隅,执政为民,固守边关的感人故事,也讲过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又讲过清代三尺巷的故事。但在我记忆中,记忆最深刻,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父亲跟我讲过发生在自己村子里的真人真事。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1张

有千年禄切,没百年观楼横匾

这个故事就让我用故事中主人公说过的一句话来命名。这句话就是“有千年禄切,没百年观楼”。这句话从清朝乾隆年间一直在雷州市代代相传200多年,至今还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容易懂,话中“禄切”是村名,也即是我们村的村名,“观楼”两字是主人公的号。(号,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2张

被誉为雷州古驿道上学霸村禄切村祠堂

有千年禄切,没有百年观楼。这个故事由来是这样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字叫陈昌齐(1743-1820),字宾臣,号观楼,在世时和后人都尊称其为观楼公,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学识渊博,精通文学、史学、地理,并对天文、医学、书法、历算的研究有高深的造诣。乾隆35年中举人,后又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37年授编修,参与《永乐大典》勘校,负责《四库全书》天文地理两大门类的编校。是清代广东两大学者之一,被誉为“广东治汉学、朴学第一人”。调风镇有南田和禄切两村,经常因鸡过界打架、牛入田吃薯叶之类小事,纠纷不断,造成世代积怨甚深,“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禄切村姓王,富甲一方,科第不绝,人多势众,常自恃村大欺负南田村。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3张

禄切村清代至民国科举名宦录

南田村姓陈,穷乡僻壤,聚落分散,人少力薄,发生争纷,常常忍气吞声。南田村人盼星星、望月亮,希望有朝一日本村能出个大官,报仇雪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南田村陈昌齐,号观楼,金榜题名,乡试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入翰林,当官京师。喜报传来,全村奔走相告,认为朝里有人当官,大可教训禄切村,修书一封请陈昌齐荣归故里泄心头之恨。陈接信深感事关重大,便返乡一趟。回到村中,他却处处强调两村应和睦相处。在酒席上,他恳切陈词:“关于村事,晚辈认为冤家宜解不宜结,禄切以往欺我,是陋风恶习,固不可取;今吾恃势伺机报复也非理也。何况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陈昌齐语重心长的一席话,阐明“村有千年史、人无百年命”的道理,劝导乡亲们以和为贵,不能恃势欺人,令众乡亲心悦诚服。禄切村闻讯,深受感动,对陈昌齐深明事理、秉公办事,敬佩万分。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4张

我的大族祠堂(雷话叫房脚人祠堂)

过几天,陈昌齐回马上任,禄切村倾村相送,过去滋事者还跪叩赔礼,抢着挑担背靴,从此两村和解,友好与日俱增。即使到了清咸丰元年(1851年),禄切村出了大官王梦龄,由淮安知府擢升徐州兵备道,禄切村也不记较往事。两百多年来,两姓和睦相处,相安无恙,成为传颂佳话。禄切村上世纪80年代,还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陈昌齐“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的名言在雷州大地流传不衰,成了人们处事处世的金玉良言。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5张

禄切村古村貌

同样影响流传甚广的三尺巷故事,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曾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傅以渐这首直白朴质的诗PK观楼公“有千年禄切,没百年观楼"这句话,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故事虽然不一样,但是眼光都一样深远,他们都在站在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和远度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诗中“不见当年秦始皇”把问题从今拉到古代去看,即从清朝追溯到秦朝去看。而观楼公即把问题从现在推到长远去看,不可置否,禄切村历经二百多年还存在,但观楼公这位德高望重老人的尸骨已长埋地下两百多年。

三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_六尺巷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6张

读小学至高中时,我们就住这样的家

三尺巷故事告诉我们,霸占再多,百年之后也是别人的,既体现了傅以渐谦让的美德,又体现了其对人身之外持生不带来,死带不走的洒脱人生。而"有千年禄切,没百年观楼”故事告诉我们,倚势欺人不可取,即使势有以日中天,但也难逃有日落西山之时。观楼公这种敞亮豁达谦让之举,也十分令人敬佩。他们都在倡导以和为贵,和睦谦让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不但提倡用于人和人相处,就是在国与国之间处理争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中俄在尊重历史和客观事实存在的基础上,双方各退一步解决黑瞎子岛边界勘定问题,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首朴质的诗和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蕴含着小到和睦,大到和平,一推一拉,相得益彰!

作者:王振华(广东省雷州市调风镇禄切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