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成功人士的故事-励志小故事简短

成功人士的故事-励志小故事简短

刘柏罗和吴路青同为东中学子,相继走上革命道路,两人在延安工作期间相识相爱。他们为中国的早期军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2021年11月24日,刘柏罗和吴路青的儿子刘大地告诉记者,父母十分感谢那些把进步书籍传给他们的东中同学,给他们开了一扇窗,让他们了解了革命的道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成功人士的故事-励志小故事简短  第1张

刘柏罗 原名刘铧锋,辽宁新民人,1934年8月考入东北中学高一年级。曾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部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杰出领导者。获1988年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荣获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章、证书。2004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成功人士的故事-励志小故事简短  第2张

吴路青 原名吴默、吴静之,辽宁开原人,1933年考入东北中学初一年级。曾任原冶金部军工组、军工办组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局级),是我党第一位参加现代炼铁高炉建设与生产的女专家,为提高我国冷弯型钢使用量作出重要贡献。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09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89岁。

告翁书

“哲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亲爱的爸爸妈妈:九一八,日寇侵占了我们的家乡,祖辈四处逃难,你们为了不做亡国奴,先后流亡北平,考进东北中学,从最初只想读书将来有出路开始,逐步认识到国家强大、民族解放才是最好的出路,并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你们在延安学习、成长。妈妈完成了本科学业,建设现代高炉,当地人称妈妈是“八路军里炼铁女神仙”,是您用现代科学和行动破除女人炼不出铁的迷信。爸爸是延安第一个自主技术步枪厂主要建设者,开创了在延安自主设计机器建工厂的先河。你们在建设延安的过程中组建了家庭,不断求索,共同进步,用亲身经历教育我,要建立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知识可以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直到今天,在家里客厅的茶几上,还摆放着一个黑色扁盒装的绘图仪,是爸爸您读书时就开始用的,伴随了您一生。1938年,在延安茶坊镇建起陕甘宁机器厂,您到了工厂,绘图仪就派上了大用场,画出了一张张蓝图,生产出一台台机床设备,工业建设逐步开展起来。您对我说:“我是跟着图纸到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制作,发现问题一起商量解决。这样,个人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人也变得智慧起来。”爸爸,您给我讲的故事让我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是一件让人幸福和快乐的事儿。您在家里修自行车或电器都叫我帮忙,还买来一些常用的工具,教我从小动手制作,能自己干的就不花钱,成了习惯和生活乐趣。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养成了动脑筋、爱动手的习惯。还记得我15岁时,因为“文革”影响学校停课,我在家里很无聊,妈妈就给我讲当年的故事。您对我说:“像你这么大,我就读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书,学习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让我认清大众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民族解放救中国,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学习哲理可以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才能正确地认识各类问题,才能不糊涂,聪明智慧就在其中了。我用桐油炸手榴弹木柄防潮,就是从炸油饼引出的思路。哲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您又说:“现在不上课呆在家里不要荒废时间,要找些书看,做些事,将来参加工作还是要靠文化知识和能力,前途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也学着你们年轻时的样子,阅读这些书籍,让我一下子长大了,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我已从中钢集团退休,能告慰你们的是:当年你们用热血和青春书写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也为之献出了最好的年华。你们的儿子:刘大地2021年11月24日

在东中,同学引领他们进步

1933年,13岁的吴路青考入北平东北中学初中一年级时,刘柏罗还辗转在东北流亡的路上,他的小弟弟和母亲在流亡途中贫病交迫,死于奉天(今沈阳)。当他听说北平有专门收留东北籍流亡学生的学校,即和同学佟磊、伊洪等入关。

1934年8月,刘柏罗考入东北中学高中一年级。

刘柏罗和吴路青在校期间并不相识。学校将女生宿舍用一堵墙与男生隔开,内有小院,有食堂等生活设施。吴路青俭朴好学,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做作业、打球——篮球、排球、网球,高五级方兆云是她当时的网球球友。而刘柏罗入校后,在同班共青团团员王犁(王随蓬)和张学文的影响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鲁迅、巴金、戈公振、邹韬奋等左翼作家的著作,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开始有所了解和理解。

《何梅协定》不允许这所满怀家仇国恨的流亡学校存在,东北中学不得不南迁至豫鄂交界的鸡公山。同学们在悲愤怒骂中参加迁校行动,刘柏罗和伊洪被指定为押运武器组的成员。为防止日特、汉奸破坏,在1935年7月的一个深夜,刘柏罗等分乘几辆卡车先将轻重机枪、步枪和弹药等转移到驻军西山的东北军53军军部代为保管,并在预定的时间运抵西直门火车站。火车走了一个星期,8月初才到达鸡公山下的新店车站。然后在东北军协助下,由东中师生将武器背上了鸡公山。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应张学文、佟磊之邀,刘柏罗即刻从东北中学离校,奔赴北平接受新的工作,成为“华北民众武装自卫会”成员,参与发送《八一宣言》等宣传品。1936年春,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刘有光被捕后,刘柏罗被组织派往上海工作,在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机械系学习,为他日后成为我国早期杰出的军工人才埋下了伏笔。

“一二·九”运动后,远在鸡公山的东北中学也爆发了学潮。学潮过后,学校的政治气氛发生很大变化。由邹韬奋主办的、生活书店出版的书籍和刊物可以在学校自由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得到同学们的拥护。

1936年8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东北中学独立区队成立,吴路青参加了成立会。会址就在学校附近广场边上一家饭馆楼上的小屋里,屋中有一张方桌,同学们围坐在桌子周围的长木凳上,讨论东中民先队成立后要开展的工作。

首先,加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成立了歌咏队,吸收各班级爱好唱歌的同学参加,由李剑白(当时叫李文杰)担任领导和指挥,吴路青和戴卓颖、孔昭苏都参加了歌咏队,唱的歌全是当时流行的抗日救亡和歌颂劳苦大众的歌曲。学生会还成立了若干个组织。那时山上的报纸来得很晚,吴路青和刘金蕙等人便组成了收听广播记录小组,将整理的记录登在黑板报上,其中以国内外有关抗日斗争的报道为主要内容。此外,吴路青和民先队员在班上组织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演讲会。还成立了流动图书馆,书籍全都是同学们捐赠的,以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书籍为主。吴路青还参加过话剧演出,她曾在校内与刘金蕙表演过双簧,在校外广场上也演过话剧,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2月,吴路青因参加民先活动,被学校劝退,回到北平。

成功人士的故事-励志小故事简短  第3张

1949年10月,刘柏罗和夫人吴路青留影。

相伴走进军工阵线

七七事变后,刘柏罗参加了武汉秘密学联工作。而吴路青则在北平和民先队员去宛平慰劳29军将士。1937年7月,吴路青在北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秋,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柏罗前往山西前线,在八路军115师军政干部学校受训。1938年2月,他随校到达延安,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进驻洛川,于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学机械出身的刘柏罗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工作,很快担任了兵工厂一工场场长兼生产技术管理员。1939年,刘柏罗在陕北、晋绥抗日根据地参与并主持新建步枪厂、火炸药厂、子弹厂、手榴弹厂及多种机器设备的设计、研制工作。

1940年,吴路青也来到延安,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攻读化工专业,毕业后她参加了兵工生产与科研工作。在此期间,她与刘柏罗走到了一起。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装备差,不能与日军硬拼,对手榴弹的需要量很大,但木柄供应不上。刘柏罗利用卡车急刹车手柄结构对加工机械进行改装,使木柄生产量由每班8小时生产80根提高到500根,大大满足了手榴弹厂对木柄的需求。而吴路青后来研究的“桐油炸手榴弹木柄技术”,解决了手榴弹防潮、防水问题,在水中浸泡还能“响”。

1945年,刘柏罗在解放区主持研究、建设小高炉冶炼生铁,为工业生产和兵器制造提供钢铁原材料。高炉冶炼的工艺配方是吴路青设计编制的。为提高小高炉冶炼技术指标,生产出更多的铁,她研究出向高炉吹进650℃高温助燃风技术,属世界首创,这一技术后来在全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得到推广。

重庆解放后,刘柏罗被任命为西南工业部钢铁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为重庆钢铁厂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第一根合格钢轨就是在重钢生产的,从而确保了新中国第一条高水平铁路——成渝铁路的顺利建成。吴路青也参与其中,先后在重庆钢铁厂基建处计划科任科长和接管联络员,在重庆大渡口钢厂、212大冶特钢设计组任副组长。

周总理点了他的将

1959年6月,核工业部及核武器研究院的几位负责同志提出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工作定名为“596工程”。1962年,周恩来总理开始抓“两弹一星”工作,亲自调动在冶金部工作的刘柏罗到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任专职副秘书长和国防工业办公室副秘书长。“你们都是从高级岗位上调来的首长,现在要动手动脚,是首长(手掌)又是‘脚长’,权力最小也最大。你们个人没有任何权力,但问题一经专委决定,你们检查执行,权力又最大。要善于和各方面协商,要口勤、手勤、腿勤。”总理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讲话令刘柏罗终身难忘,也身体力行。

此后,中专委办公室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刘柏罗作为副秘书长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以及核潜艇的研制、试验工作。在总理身边工作,亲历了两弹研制的全过程,目睹了总理为了我国的国防尖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伟人风范,终身难忘。

刘柏罗不仅做了大量的笔记,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两弹研制真实的内幕资料,还亲身参与了两弹试验的过程。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一举成功。

成功人士的故事-励志小故事简短  第4张

第一颗原子弹核爆后即将进入核实验区察看实况,自右至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蕰钰、苑化冰。

当时,刘柏罗随张爱萍总指挥赶到罗布泊观测区指挥阵地。张爱萍戴着黑色保护镜,面对爆心,手持话筒向总理适时准确地报告着情况,随着“零时”起爆的指令发出,刘柏罗提前摘掉了保护镜,突然看见一团耀眼的大火球,光彩夺目,翻滚着、膨胀着,向空中升腾,“犹如把天空变成了一个球形的大万花筒”,逐渐又形成了一股烟火交织的蘑菇云。“核爆炸成功了!”

作为历经从手榴弹到原子弹的老军工,刘柏罗和吴路青一路相随,为我国军工事业的现代化和钢铁行业发展,贡献了毕生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伏桂明 撰稿 图片由刘大地提供

编辑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