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在唐朝,擅长长篇诗歌的人并不少,但是要数一数二的沽酒客觉得非白居易莫属。

这个曾经在少年时期写出《赋得古原草》的唐代中期大诗人,在居大不易的长安城,如同今天北京想买四合院一样艰难的时代,他却潇洒地成为一时的骄子。

然而才华虽然没有尽,却躲不过中年后郁郁不得志的怪圈,当然有才华的人即便落魄还是能流芳千古。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第1张

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先生,在一次送客的时候,写下来千古名篇《琵琶行》,可是他现实心境最好的写照,更是不拘小节地把卖唱女跟自己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金句。

为什么他能写出这篇佳作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一些历史背景。

在《琵琶行》序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它创作时间,是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第2张

当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第3张

显然这是一个冤假错案,但是对于白居易来说也只能接受。只是即便再有才华,此刻备受打击的他,心境充满了凄凉。

这个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了,古代四十不惑,但是并不代表不会尴尬,如同今天一样,四十岁且不说,很多人三十五岁就已经感受到了无力和难堪了。

何况白居易在那样一种环境下,郁郁寡欢。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第4张

很多人也许会说,司马好歹也是公务员啊?有什么好哀伤的?诸位,如果你了解一些唐朝的体制就会明白,司马表面上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所以,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正如他序言里说: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第5张

如果不是自己到了这步田地,怎么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跟琵琶女有相同的感受呢?

琵琶女当年也曾经风光过: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序言及翻译(琵琶行翻译对照原文)  第6张

可惜年纪大了,嫁给商人做老婆,大约还是小妾,商人在古代地位并不高,虽然做生意,却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她的身份也很难有一个好归宿。所以虽然从良,依然没有真正获得幸福。

而白居易此时不也是同病相怜吗?年轻时候居大不易的魄力,最后被政治斗争瓦解殆尽。依然落魄如此,比起琵琶女又能好得了多少呢?

今天再次读来,依然能直击人心。白居易曾经给唐明皇和杨贵妃写了《长恨歌》,而我觉得《琵琶行》倒是像写给他自己的长恨歌。实在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