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生活随笔 > 文言文内容及全文解释-文言文翻译在线

文言文内容及全文解释-文言文翻译在线

文言文内容及全文解释-文言文翻译在线

~知识梳理~

一、抓语气词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语段中需要断句的地方。如“夫”“凡”“斯”“故”“盖”“岂”“请”等语气词多用于句首;“也”“矣”“欤”“耶”“哉”“乎”等语气词多用于句尾。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也是我们断句时不可忽视的依据,它们大部分都在一句话的开头,如“且夫”“若夫”“乃夫”“于是”“虽然”“至于”“已而”“向使”“是故”等等。

如:给下面文段中的划线句子断句: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故曰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解析]在这段文字中有些语气词“虽”“故”“矣”“也”“者”等,这在我们正确断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答案] 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故曰/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

二、抓对话中标志性的词语

有的文言文断句题是一段对话,遇到这样的对话题应根据上下文判断问者答者。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或“对曰”而将主语省略,所以要明辨出问者、答者后再明辨句读。

如: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此段在断句时弄清是“沛公”和“良”之间的对话,再抓住几个“曰”就能正确断句了。[答案]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三、抓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四六句居多,还有许多固定结构,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比如“……者,……也”判断句式,还有表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表被动的,如“为……所……”“见……于……”“受……于……”;还有一些表反问的,如“不亦……乎”“何……为”“孰与…… 乎”等等。

文言文中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有互文、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句式整齐匀称,这也为我们准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解析]此段中的对称句有:“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在断句的时候如果注意到这些对称句,此题就不难解了。[答案]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四、抓句子的结构成分

在做断句题中,文段中有些词语是该居上还是居下,有时难以断定,这时我们不妨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者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再根据动词位置及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如: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解析]语段断句的难点在于“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这个地方,到底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避”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这里就要看“琴”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是充当“避”的宾语还是充当“坏”的主语了,很明显就是后者的主语,这样就很容易断句了。[答案]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当然在运用句子成分判断时要注意,古文中有一些常见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等,所以我们在断句时,可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正确划分句子的结构,然后断句。

~例题汇总~

(一)2022届高三一模静安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采苓子传

(明)宋濂

采苓子者,名濂,字仲德,姓郑氏。浦阳白麟溪人。颇潜心于《易》,人不能知,谓其善别药,荐为医官。采苓子曰:“吾闻诸礼,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吾能安于医邪?”竟弃去,放情丘壑间,被古冠服。一苍头①持九节筇随其后。采苓子或坐石支颐,历玩烟岫②;或箫歌于云水苍茫之中,其声激烈,如出金石;或入走蓝山③泽畔,采苓而采之,心旷心冲④,外物之胶葛⑤者,悉不足以参其内。年愈五十,髭须皆黑,无华皓者。或曰:“采苓子其隐者欤?古之幽人狷士,凡欲寄其高情远韵者,莫不餐菊而纫兰。”采苓子曰:“以苓为事,殆类是欤?”或曰:“采苓子非隐者欤?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采苓子笑曰:“谓予为隐耶,吾从而隐之;谓予为非隐邪,吾从而非隐之。隐固非也,非隐亦非也。大块⑥既授我以形,显之、微之、潜之、昭之,一将听之。苟参之以人焉,则神分不全矣。神分则真漓⑦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金华宋濂闻而异之,因与采苓子游,同步白麟溪滨,见其目光炯炯,射松桂上如月,疑其有道。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注]①苍头:老仆人。②烟岫:烟云缭绕的山峰。③蓝山:九蓝山。④冲:充实。⑤胶葛:错杂的样子。⑥大块:大自然。⑦漓:薄。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被古冠服( ) (2)无华皓者(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 )

A.年龄,这里指年岁不同。 B.年龄,这里是动词,排列。

C.年龄,这里指不足挂齿。 D.年龄,这里指年老体弱。

(2)莫不餐菊而纫兰( )

A.佩戴 B.吃下去 C.缝补 D.晚餐

1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分)

神 分 则 真 漓 真 漓 则 道 戾 道 既 戾 则 吾 将 觅 我 且 不 可 得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

19.采苓子(郑濂)在回答两个“或曰”后,是怎样表达他的观点的。请简述之。(4分)

20.古人有“隐”与“不隐”的人生选择,联系我们学过的教材内容,谈谈你的认识。(5分)

(四)15-20题(20分)

15.(1)披、穿戴 (2)花白的

16.(1)B (2)A

17.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满3分为止。

18.翻译:苓是有大苦性质的(药材),有调和药性的功能,他把采集的苓拿出来,来医治世人之病痛,用苓奉献社会的志向就在这里吧?(4分)

评分说明:乃 医 志 问句(一处1分)

19.或曰一,认为采苓子是隐者,或曰二,认为采苓子不是隐者,各有理由和推测。采苓子的回答很巧妙,说我隐,我就是隐者;说我不是隐者,我就不是隐者。为什么作出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呢?采苓子有自己的思想逻辑,他是这样表达观点的:先是从“我”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自然赋我以身形,有的显明,有的细微,有的隐藏,有的昭彰,这都由自然而定,我要听从自然的;再是从“我”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如果社会上的丑陋的行为和思想参杂进“我”的思想中,则我的灵魂就离散而缺失了,“我”的真性也失去了,这样就谈不上隐还是不隐了。

评分说明:角度2分 分析2分

(二)2022届高三一模普陀区

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①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

②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②以石,行旅便之。岁侵,谷涌贵③。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④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赐复⑤?第在吾曹酌缓急而已。”

③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时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师东南,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⑥牒往谒,文华漫骂而去。会迁高州知府。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句容民为建祠茅山。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甃:砌。③涌贵:物价猛涨。④粜:与下文的“籴”相对,卖粮食。⑤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⑥齎:拿、持。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全活甚众( ) (2)历郎中(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恂恂若不能( )

A温和恭敬 B善良大方 C.小心谨慎 D.孜孜不倦

(2)岁侵( )

A侵犯 B荒年 C.逼近 D.止息

17.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

18.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19.徐九思执政有方,在多方面有所建树,请联系全文分项概述。(3分)

20.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4分)

15.(1)使……存活;(2)担任

16.(1)C (2)B

17.赵文华回到朝堂,他为报当日的嫌怨,伙同别人一起给徐九思构织罪名,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高,就让他辞官退休了。

18.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19.区分强弱善恶,恩威并加,理讼锄奸,匡正风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针,赈灾帮困,救济贫民;从百姓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修路筑桥,兴利便民。

20.两者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先以简短有力的语句表现徐九思对底层百姓无力买粮的深切担忧,一个“彼”字反映出其远豪强而近贫民的为官立场;再以加强语气的反问句,突出即使有天子的惠民政策,也更需要像自己这样的地方官根据事态的轻重缓急来适时地加以变通,“第”的强调尽显其当仁不让、勇于担责,充分表现徐九思关爱百姓,殚精竭虑为百姓施惠谋利的特点,也可见其直陈事实、耿介正直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