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蒙骜伐魏文言文翻译(蒙骜伐魏为什么能救魏)

蒙骜伐魏文言文翻译(蒙骜伐魏为什么能救魏)

蒙骜伐魏文言文翻译(蒙骜伐魏为什么能救魏)  第1张

前言

打开电脑,整理原先电脑中的库存,偶尔发现一部自己整理的集子,中国传统文化与课外文言文。

这是18年时的一部约稿,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未能达成而束之高阁。再后来也就无从想起,直到今日又重新发现,阅之已有沧桑之感。其实,到现在,自己什么作品都没有发表,这些整理耗费了我很多事日的光阴与精力,结果却没起到丝毫作用,现在想来实在可惜。

因此,今天借助头条的平台,分章发出来,以示对往日之回忆。部分地方加以修改,以期对中考学生有一点借鉴。那样,我更会感到莫大的慰安!

本集子课外文言文部分共分十个主题。今天发的是第二个主题:

蒙骜伐魏文言文翻译(蒙骜伐魏为什么能救魏)  第2张

了解战争

(战争篇)

【主题导入】

有人说: 战争是一部血泪史,它让很多鲜活的生命失去光彩;有人说:战争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终手段,它在推翻一种旧秩序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新的秩序。但不管怎样,战争之中都显现着人性的美丑与善恶。也许只有了解了战争,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这美好生活吧!

【原创模拟】

(一)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围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田侯召大臣而谋曰( ) (2)夫魏氏兼邯郸,( )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

3、把下列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②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1)谋划,商量(2)兼并,吞并(3)吃(4)一起。

2、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

3、①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②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4、示例:围魏救赵

【参考译文】

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二)

蒙骜①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地名。 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 ⑤持:握着……的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魏师数败 师:

(2)语未卒 卒:

2、“魏师数败”中的“数”的意思是“屡次,多次”,下列句子与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夹岸数百步 B. 数见不鲜C. 珠可历历数也 D.数月之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

译文:

(2)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

译文:

4、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能成功救魏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1)军队 (2)最终,终了

2、 B 解析:“魏师数败”数的意思是“屡次,多次”。A和D中的数是“几”的意思;C中的数是“点数”的意思。因此选B。

3、(1)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

(2)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

4、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三)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①。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人隽②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注释】①鄑[zī]古地名,属鲁国。 ② 隽通"俊"。优秀,才智出众,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公御之 御:

(2) 宋师未陈而薄之 师:

2、下面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乘丘之役 B、公御之 C、 宋师未陈而薄之 D、覆而败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

译文:

(2)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译文:

4、文中对战争中不同的结果有不同的说法,请你把他们罗列出来。

【参考答案】

1、 (1)抵挡 (2)军队

2、 A 解析:A中的之是助词“的”,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3、(1)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

(2)这个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心思。”

4、败某师、战、败绩、克、取某师、王师败绩于某。

【参考译文】

十一年夏季,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

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戬地打败宋军。

凡是作战,敌方没有摆开阵势叫做“败某师”,都摆开了阵势叫做“战”,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方的勇士叫做“克”,伏兵而击败敌军叫做“取某师”,周天子的军队被打败叫做“王师败绩于某”。

秋季,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问,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为什么不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我对于上天不诚敬,上天降灾,还使贵国国君担忧,承蒙关注,实不敢当。”臧文仲说:“宋国恐怕要兴盛了吧!禹、汤责罚自己,他们勃然兴起;桀、纣责罚别人,他们马上灭亡。而且别国发生灾荒,国君称孤,这是合于礼的。言语有所戒惧而名称合于礼制,这就差不多了吧!”不久,又听说上面那番话是公子御说所说的,臧孙达说:“这个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心思。”

(四)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军可夺气 ( 士气) B、是故朝气锐(因此)

C、以治待乱(凭) D、此治变者也(治理)

2、根据句意,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勿击堂堂之阵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译文:

4、请你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写下来。(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C 解析:这里是介词“用”的意思。

2、勿击/堂堂之阵

3、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

4、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参考译文】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队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五)

晋文公伐曹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韂,韂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韂。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韂侯请盟晋,晋人不许。韂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韂侯居襄牛,公子买守韂。楚救韂,不卒。晋侯围曹。

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厘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韂地以与宋,楚急曹﹑韂,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假:借。②韂(chàn):古代小诸侯国。③襄牛:古代地名。

1、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晋文公欲伐曹(讨伐;攻) B、韂人弗许(答应;允许)

C、楚救韂,不卒(死) D、其势宜释宋。(放弃)

2、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

②楚成王乃引兵归。

3、文章中提到“假道于韂”的原因是 。

4、宋国的危机最终得以解除,这是因为什么呢?

【参考答案】

1、C 解析:这里是完成的意思。

2、①因为楚国曾对他有恩,不想攻打它

②楚成王便引兵回国了。

3、晋文公欲伐曹

4、晋文公听从了先轸的意见:“执曹伯,分曹﹑韂地以与宋”

【参考译文】

五年(前632)春天,晋文公将进攻曹国,向韂国借路。韂国人不答应。晋军只得迂回从河南渡水,侵袭曹国,攻打韂国。正月,攻下五鹿。二月,晋侯、齐侯在敛盂结盟。韂侯请求与晋结盟,晋人不答应。韂侯又打算与楚国联合,国人却不愿意,结果赶出韂侯以讨好晋国。韂侯住到襄牛,公子买驻守卫国。楚国想援救韂国,却来不及。晋侯包围了曹国。

三月四日,晋军进入曹都,列举曹君罪状,因他不听矨负羁的话,却御用乘坐华丽车子的三百名美女。晋文公命令军人不许进入僖负羁同宗族的家庭内,以报答当年的恩德。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告急。文公要救宋国就得攻打楚国,但因为楚国曾对他有恩,不想攻打它;想放弃宋国,宋国也曾对文公有恩:左右为难。先轸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急于救曹、卫两国,势必放弃宋国。”于是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楚成王便引兵回国了。

(六)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②,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③涉间不降楚,自烧杀④。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卿子冠军:楚军上将军,被项羽斩杀。②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

③涉间:秦末将军。④自烧杀:自焚而死。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闻诸侯 有仙则名

B.以示士卒必死 以中有足乐者

C.绝其甬道 哀转久绝

D.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上使外将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译文: 。

3、这个故事可用成语 概括。

4、请写出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参考答案】

1、D 解析:A、第一个名是名词“名字”,第二个名是动词“出名、著名”;B、第一个以是介词“来”, 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C、第一个绝是“断”的意思,第二个绝是“消失”的意思。D、都是“率领”的意思。

2、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

3、破釜沉舟

4、示例:任何的事情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要做到底。

【参考译文】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巨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

(七)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①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肉食者:指高官厚禄者。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⑴又何间焉?( ) ⑵齐、楚救之( )

2、 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乙】文中苏秦与【甲】文中的曹刿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内容说一下。

【参考答案】

1、⑴参与 ⑵代赵国。

2、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⑵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都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参考翻译】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乙】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燕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燕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