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儒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儒家最高境界)

儒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儒家最高境界)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请思考,好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的人生状态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好好学习,三十岁的时候算是把这志向立住了,志有所向、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四十岁的时候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很明白了,对自己也能了解的比较透彻了,知道什么事情是自己能控制的,什么事情是自己无法强求的,对眼前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再有年轻时候的疑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已经是个“明白人”了。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了,也知道自己的人生局限在什么地方了,也就是说自己的人生基本也就定型了。到了六十岁,对别人的赞美和批评都想得开了,可以说是对身边的流言蜚语已经无动于衷了,所谓“耳顺”。七十岁的时候,一切理性的约束都已经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也不必要刻意地去约束自己了,只要自自然然的生活、做事就可以了,怎么也不会做出圈的事情了。我个人理解这种状态也就是人生的至高状态了,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去形容这种状态,但我可以引用阳明心学里的话再做一种层次的理解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这种状态几乎就是任何时候都处于“心流”的状态了,这是我们为之一生而努力需要达到的高度。所谓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说必须达到七十岁才能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层次适当地调快一点,尽快地摸到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门道,争取做到“三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修养。

王阳明的人生状态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凡事遇之左右而逢其源”,也就是人生当中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以我个人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在上小学的时候感觉乘法口诀好难背,根本背不下来,但当你到了初中,你会发现乘法口诀根本不用背,太基础了。再比如说你想追一个女孩,整天约她,整天写情书给她,不是说这种做法就是不对,只是做的比较低级而已,那么成功概率就会很低。如果你换一个维度来解决追女孩的问题呢?我说的换个维度就是碰到任何问题不要在问题的本身来解决,你要换一个比问题的维度更高级一点的维度来解决。你用一定的时间开始健身,来保证自己身体线条流畅、强壮有力,雄性激素爆棚。再不间断地进行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智慧、幽默风趣、谈笑风生……我不相信有哪家的女孩不会对这样的男孩产生生理或者心理意义上的靠近。也许我举的例子不是很恰当,但如果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像流水一样非常顺畅的一件一件地过,当你做出任何判断和决策时,能把每一件事都能处理的恰如其分,并且毫不焦虑,那么你的人生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我们把孔子和王阳明的生活状态加在一起就是“既有修养,又有本事”。

那么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儒家道理,就能真正的过好这一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你学习了很多道理只能一直处于“知”的层面,比“知”更高一层是“行”,最后的“知行合一”才是最高的层次。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在《中庸》里,把关于知和行分了三个境界——困知勉行、学之力行、生之安行。

困知勉行:没有按道理去做,犯错误了被惩罚了,困住了,然后才改过自新,勉强自己去做,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照做了。比如一个人爱占小便宜,结果因为贪便宜被困过,他知道了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以后再见到有小便宜可占,他也能忍住,强迫自己不要再去占小便宜了。这是第一种知和行的境界,也是最低级的一种。

学之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本来不知道,通过学习知道了,觉得按道理去做对自己有利,于是,因为一点私利而去做。中国有句俗语:吃亏是福或者吃小亏占大便宜。本意是教导人不要总是占别人的便宜,吃点亏就吃点亏吧,实际上是为了吃点小亏后面的福报或者是大便宜。最终也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宁愿自己去吃点小亏,本意还是不想吃亏就是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阶段。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能达到知行合一了,其实最多是在学之利行的境界而已。

生之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按这些道理去做,不这样做心中就不安,非要按着这些道理去做心里才能舒坦,并且按着这些道理去做的过程中不会掺杂着一点私利。这才是最高的境界。他不仅不怕吃亏,还生怕占了别人的便宜,这才叫真正的知行合一。

学习是动词,你学了很多道理只是说明你知道了,只有按着这些道理去行动,才是真正的懂了。把这些行动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就像吃饭、睡觉、洗脸、刷牙一样自然,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持志如心痛,知行合一。”

春夏秋冬的季

2021-9-2晚

儒家最高境界的一句话(儒家最高境界)

#春夏秋冬的季#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