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慰问信的写作和基本格式要求-慰问信的写作格式包括

慰问信的写作和基本格式要求-慰问信的写作格式包括

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

慰问信的写作和基本格式要求-慰问信的写作格式包括

去年这个时候,我为单位修改了一封写给家属的新春慰问信这两天,同样的故事再一次上演了。

今年的新春慰问信,还是单位办公室的同事起草的。送给我审阅的时候,我一看就给“毙”了——尽管文从字顺,但写得太平淡了,一点儿走心的感觉都没有。

虽说这并不是一篇大文章,甚至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但我并不这么看。家属默默支持我们一整年,我们就以单位名义送出这么一封信,怎么能随随便便呢?在我看来,送出这封信和千里送鹅毛,意义是一样的。

因为时间紧,来不及发回重写了,我又亲自操刀,重新写了一封。写完了,我把稿子送审的时候,在领导办公室门口刚好碰到一位女同事,她原来是人事处长,又是学中文出身的。我对她说:“帮看看这封信,看看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这位女同事才看到一半,就说:“感人!辣眼睛!”

后来,我听说这封信发出以后,她带回家,念给了家里的老人听,把老人也感动得不行。

另一位同事把信拍成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收获了很多点赞。其中一位同行评价道:“慰问信写真写实,写出彼此的担当、付出、理解、感动及美好的心愿,看着看着眼眶都湿了!”

昨天,又听好几位同事说,他们在我们单位的年终工作总结会上读完这封信,因为觉得好,第一时间拍成照片,发给家属。家属看了,都说“你们组织部的慰问信最有人情味”。

这正是我想追求的效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先给大家看看这封信吧!

感谢有你

——致组工干部家属的慰问信

尊敬的组工干部家属:

你们辛苦了!

因为有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聚精会神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全省组织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一年,我们最大的成就是历时7个多月、组织××万个党组织和××××万多党员,高质量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大的亮点是连续出台××个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制度文件,鲜明树立用人导向,积极推进容错纠错,落实落细关爱措施,极大地提振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最大的欣慰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战果,全省又有×××万多贫困人口脱贫、××××个贫困村出列,预计××个贫困县摘帽;最大的收获是部里的工作×次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项获得全国表彰奖励……

我们还做了很多很多工作,一张纸根本写不下,一下子也很难说得清,有的还只能做不能说。尽管“了解”有助于增进“理解”,但对你们来说,不一定了解组织部,一定能理解“组工人”,因为你们最清楚,有多少个周末、假期,你们的“另一半”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有多少次阖家团聚、举家出游,我们因忙于工作而不得不迟到、早退甚至缺席;有多少个夜晚、黎明,你们给我们留着饭、留着灯……我们对工作有多少“额外”的付出,对家人就有多少“分内”的亏欠。但是,这就是组织部,这就是“组工人”——对党的忠诚、对职守的担当需要我们去奉献,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需要我们这样去干去拼。组工事业的大厦是我们用担当实干建起来的,也是你们用亲情大爱撑起来的。所有给予组织部的赞誉、给予“组工人”的褒扬,“军功章”都有你们的一半!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谱新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建设××××开启了新征程。我们唯有只争朝夕、接力奔跑,方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组织工作,有你们这样的“贤内助”“廉内助”,我们一定会把组织工作干得更好,把组织部门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衷心祝愿你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中共××委员会组织部

2020年1月20日

我们单位分管文秘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小李看了这封信,问道:“成老师,怎样才能把这样的慰问信写得既短又好呢?”

说实话,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用什么套路、招数,只考虑能不能达到让家属“看得懂、受感动”的效果。

就这封信来说,“短”是必须的,印出来不能超过正反两面,最好排版还不要太满。所以,我写出来的信只有857字。

至于追求“看得懂”,那是因为“隔行如隔山”,毕竟绝大多数家属不是做组织工作的,我们不能把慰问信写成工作汇报,满纸都是专业术语。

关键在于让人“受感动”。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这说的是写诗,写文章同样如此——一定要“根情”,自己没有融入真感情,就不可能让读者受感动。

我相信,每一位同事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家属都有真感情,关键是怎样用简洁的文字把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达到“动情”的效果。回过头来看,我是这么想、这么做的——

第一步:酝酿感情找“感点”

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没有演员那种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的本事,我们的感情往往要酝酿好一阵,才能发酵。所以,动笔写这封慰问信之前,我首先琢磨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家属,我们所要表达的,无外乎感谢、慰问和内疚。感谢和慰问更多的是“客套话”,怎么说也很难打动人,“感点”应该落在内疚上。

内疚之情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具体该怎么表达呢?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一些?我们对家属的内疚是很深的,直接表达会显得苍白无力,可能走“婉约”的路线效果会更好。

一般来说,慰问信的开头,都要先表扬慰问对象所作的贡献。写给家属的慰问信,则往往要先表功——我们的“功”,背后是家属的“劳”。

怎样转到内疚上呢?我突然想到,我们表功既是为了表扬家属,也是为了增进家属对我们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按常理,了解有助于增进理解。但对组工干部来说,这个定理似乎并不成立——组织工作敏感性、保密性都很强,很多工作只能做不能说。这样的工作性质,导致无论家属对我们的工作了解多少,都非常有限,而理解则是无限的。换句话说,家属对我们工作的具体内容未必了解,但对我们工作中的付出则相当了解、非常理解——了解的是人,理解的也是人。未必了解组织部,却能理解“组工人”,这就形成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恰恰能引爆我们的内疚之情。

第二步:铺陈感情找“触点”

找到了“感点”,接下来要有感而发,把内疚之情抒发出来。

怎么抒发呢?如果直陈出来,这是单向表达,效果并不好。如果能找准触发点,触发家属的同感通感,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共振,效果就会好很多。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还传授过这么一条写作经验:“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触发真情实感的要领,就在于“类举”二字,连续的类举就是“铺陈”。于是,我类举了3种组工干部及其家属“有感度”较高的现象:我们加班多,家人团聚迟到、早退、缺席多,而家属对我们守候多。前两“多”写的是组工干部,后一“多”则是写家属,这样就能把每个人都“代入”进去,形成情感“大共鸣”。如果只写我们自己,或者只写家属,就无法形成情感上的交集交融,充其量只能形成“小共鸣”,效果就会差很多。

第三步:催化感情找“泪点”

要达到“煽情”的效果,光类举出现象还不行,还得加点儿“催情剂”,先“见情”,再“交感”。于是,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对工作有多少“额外”的付出,对家人就有多少“分内”的亏欠。这是用对比的手法形成反衬,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

上面这个原创金句,是我们内疚之情的凝练表达,也是这封信的催泪之处。我写这个句子的时候,并没有怎么“烧脑”,因为有前面的酝酿和类举,犹如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就“顺”出来了。所以,单纯看这个句子,可能也达不到催泪的效果,需要从慰问信的开头一路读下来,读到这一句,感情的洪流就会找到宣泄之口,猛地爆发出来。

我们常说,写文章“不求满纸皆锦绣,但望一句动人心”。有了这个金句,这封慰问信就成功了一大半。(3120字,2020年1月23日完稿)

注:来源于“三好公文课”